综述:多元素掺杂策略优化锆酸镧锂离子电导率用于固态/薄膜电池的研究
《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》:A review on ionic conductivity optimization of lithium lanthanum zirconate by multi-element doping strategies for solid state/thin film battery
【字体:
大
中
小
】
时间:2025年06月12日
来源: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 8.9
编辑推荐:
这篇综述聚焦固态电解质(SSE)领域,以锆酸镧锂(LLZO)为模型,系统探讨了多元素掺杂策略提升离子电导率(如Ga/Ta共掺杂使电导率达6.14×10?4
S/cm)的机制与挑战,涵盖掺杂对活化能(Ea
)、晶格缺陷(Schottky/Frenkel)及微观结构的影响,为开发高安全性固态/薄膜锂离子电池(LIB)提供理论支撑。
Abstract
尽管液态电解质电池已广泛应用,但其安全性与体积限制促使固态电解质(SSE)成为研究热点。锆酸镧锂(Li7
La3
Zr2
O12
, LLZO)因0.32 eV的低活化能和5×10?4
S/cm的离子电导率脱颖而出,但其性能仍落后于液态电解质(10?3
S/cm级)。本文揭示了多元素掺杂如何通过协同效应突破单元素局限——例如Al/Ta共掺杂使电导率提升3倍至6.14×10?4
S/cm。
Structural and Ionic Conductivity Perspectives
LLZO的锂离子迁移依赖于Li1
O4
与Li2
O6
平面间的三角通道(图1e)。多元素掺杂(如Ga/Ta)通过降低Ea
(图2b)和优化相对密度(95.7%)显著提升离子迁移效率。Ga掺杂还通过调控加热速率(1°C/min vs 15°C/min)影响微观结构致密性(图2c-d)。
Challenges
掺杂过程中锂损耗、化学计量比偏差及晶界副相形成(如Al2
O3
)可能引发微裂纹。理论模拟显示,控制掺杂离子位点对称性(如Zr4+
位点优先占据)对维持立方相稳定性至关重要。
Conclusion
多元素掺杂通过协同调控晶格空位(如Schottky缺陷)与离子通道几何构型,为LLZO基固态电池的实用化提供新思路。未来研究需聚焦掺杂均匀性控制与薄膜工艺兼容性。
相关新闻